logo图片
首页
企业概况
公司简介
企业活动
公司环境
企业文化
荣誉证书
产品中心
触摸屏智能温度控制器
人工智能温控器
人工智能调节器
触摸屏无纸记录仪
真彩人机界面触摸屏
温度巡检仪
手持式高精度温度计
手操器
流量积算仪
电量测量显示仪
宇电PLC
可控硅移相触发器
隔离安全栅
闪光报警器
可控硅电炉控制柜
工控模块
固态继电器
监控软件
应用案例
行业1
资料下载
产品选型资料
说明书
技术交流
人才招聘
薪资福利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隐私申明
客户留言
1
2
3
4
5
公司新闻
首页
>
公司新闻
西安仪器仪表制造业把握国家政策寻发展
西安仪器仪表制造业把握国家政策寻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装备制造业的科学发展,对降低工业综合能耗、提高地区经济效益、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工业化进程作用巨大。随着国家和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政策的出台、市场需求的高速扩张以及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加快,西安市装备制造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近年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益保持快速增长,产销情况良好,竞争优势逐渐显现,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527家,比2000年增加21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46.6%;资产总计达1801.54亿元,比2000年增长3.1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的比重为61.8%;吸纳从业人员25.50万人,比2000年增长28.3%,占规模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8.7%,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2000年以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快速增长。2009年,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99.3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比2000年增长7.6倍,年平均增长27.1%;对2000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3.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1倍。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40.6%开始,经过五年的发展比重过半,2005年达到50.6%,其后更是一路攀升,历经四年发展,2009年比重迅速提升到59.4%的高点。
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65.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52.2%和13.4%,分别比2000年提高16.8和6.3个百分点;对2000年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0%和15.4%,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全市GDP分别增长1.5倍和49.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走势,由2000年的35.4%提高到2009年的52.2%。装备制造业在规上工业中所占份额上升,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产销率情况良好,交通运输类产品优势明显
近年来,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克服能源紧张、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积极开拓市场,扩大产品销售。2009年,完成销售产值1421.20亿元,产销率达97.0%,保持良好的产销衔接状况。分行业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销衔接情况*好,产销率高达99.5%,
通用设备制造业的产销率也高达98.3%,金属制品、电气机械、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的产销率分别为95.1%、93.7%、92.7%和91.2%。
从主要产品产量来看,绝大多数产品产量都呈增长态势,其中汽车产量达50.68万辆,比上年增长89%。
(三)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装备制造企业在生产、销售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9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3.3%,比2000年增长7.3倍,年平均增长26.5%;实现利润总额97.46亿元,增长58.9%,比2000年增长49.3倍,年平均增长54.5%;实现利税总额149.26亿元,增长44.6%,比2000年增长16.1倍,年平均增长37.1%。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效益相对指标也达到较好水平,2009年企业亏损面和亏损率分别为20.7%和3.3%,分别比上年下降1.3和1.5个百分;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32.7元和9.1%,分别比上年提高5.0元和2.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3267元/人,比上年提高4897元/人。
二、装备制造业结构特点
(一)装备制造业企业产权组成多元化
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改革以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鼓励发展个私等民营经济为目标,不断促进企业产权制度优化。随着大量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的进入,西安装备制造业产权和投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以国有和集体工业为主、产权结构较为单一的格局被逐步打破。2009年,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中,国家和集体资本所占比重为24.7%,其他资本比重达75.3%,其中法人资本占58.7%,“三资”资本占6.4%,个人资本占10.1%,装备制造业企业产权组成多元化。
(二)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高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莲湖区、高陵县、长安区和未央区。2009年,这四个区县分别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1家、39家、47家和86家,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320.80亿元、254.53亿元、234.93亿元和212.85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18.7%、14.8%、13.7%、12.4%,四区县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85.53亿元、249.61亿元、235.29亿元和204.63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7.4%、15.2%、14.3%、12.5%,四区县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为59.4%。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的相对集中,使它们成为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技术源和辐射源,有利于技术的交流、扩散,转移和产业升级,有利于带动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业化程度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区域的优势产业,并不能简单地以各类产业所占份额来确定,而应该从产业的专业化角度来衡量。一般来说,区域优势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某个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较大,但在全国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某个产业在区域内所占比重较小,而在全国却可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区位商来测定区域内各类产业在全国的相对专业化程度,从而确定区域的产业分工优势,并*终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产业发展方向。
2000-2008年,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区位商从1.845提高到2.405,总体呈逐年提升态势(见表4)。这表明,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专业化程度整体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区位商分别从2000年的2.841、1.528和2.700上升到2008年的4.586、2.029和3.138,这三大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呈现稳步提升态势。
2008年,在七大装备制造业行业中,5个行业的区位商大于1。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区位商分别为4.586和3.138,这两个行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专业化程度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产品具有较高的外向度,属于区域专业化部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位商分别为2.241、2.029和1.149,这三大行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产品有一定的外向度。金属制品业的专业化水平低于全国,并且在2000-2003年,区位商从0.571下降到0.156,2005年到2008年,区位商从0.356下降到0.298,这个行业的专业化水平在逐步下降。
三、装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比较
对于不同区域的装备制造业而言,其竞争力是宏观层次的区域比较优势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对区域中某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地区某行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力量,从而反映其区位比较优势,同时也要能够反映该地区某行业整体经营运作的效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此外,在指标选择上,为便于实际可行,尽可能地用比较综合性的测评指标,特别是具有显示性的能够量化的指标,*终,地区某行业的竞争力将以综合指数的形式体现。
基于此设计思路,对地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影响力
它反映的是地区装备制造业群体的整体实力以及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状况,是区域内装备制造业群体竞争力的*终成果体现。选取两个评价指标,一个反映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一个反映其相对规模。
(二)装备制造业的经营运作力
它反映的是装备制造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营生产效率的高低和资源配置的水平,是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直接体现。采用平均销售利润率和人均销售额来予以衡量。前者是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后者是主营业务收入总额除以地区装备制造业从业人数。
(三)装备制造业的成长发展力
企业是否具有足够高的成长性,是否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也与装备制造业能否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紧密相关。鉴此,以装备制造业销售增长和净资产增长速度作为其评价指标。
在指标权重的选取方面,侧重于盈利和发展能力指标,更能体现装备制造业的内在素质。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其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高低与其当前的盈利状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密切相关。现时条件下的获利水平是其经营状况好坏的直接反映,而发展速度则是衡量其未来成长空间的重要尺度。
城市竞争力比较结果:根据2008年西安市和成都、郑州、哈尔滨和厦门等市的统计数据测算得出,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为70.3,仅高于哈尔滨市。其中,西安市区域影响力和成长发展力得分均高于其他四个城市,这说明西安市的区域影响力和成长发展力均优于其它四个城市。区域影响力*高,这与西安市处于西北地区门户位置的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也决定了西安市对西北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成长发展力*高,表明当前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实力虽然较弱,但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经营运行力在五市中处于第四位,仅高于哈尔滨市,表明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与成都、郑州等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在区域影响力和成长发展潜力上均具备比较优势。
四、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在总量规模方面有所提升,但是依然存在经济规模偏小、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等问题。
(一)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偏少,经济规模偏小
2009年,西安市装备制造企业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仅有四家,分别为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中国西电集团公司和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数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0.76%,然而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05.09亿元和671.32亿元,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48.1%和48.2%。主营业务收入过十亿元的企业有20家,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数的3.8%,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705.09亿元和671.32亿元,占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72.8%和73.5%。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数虽较多,但大型企业偏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偏少,导致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经济总规模偏小。
(二)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不高
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发展优势不够突出。从装备制造业6大类行业产值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来看,较高的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比重分别为1.81%和1.24%;居中的为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比重分别为0.89%和0.80%;较低的为普通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比重分别为0.45%和0.12%,占比较低的行业与较高的行业相比差距悬殊。2009年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到2011年要构建形成由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而西安市目前的装备制造业是以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为主,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较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比重偏低。2009年,西安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中高技术产业60家,占规上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1.6%,实现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为263.13亿元、276.27亿元和17.0亿元,分别占装备制造业的18.0%、19.8%和17.4%。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先进制造产业的比重不高,高加工度产业成长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供给不足,突出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低。目前发达国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在50%左右,而2009年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8.1%,其中增加值率*高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为35.5%;而作为西安市传统主导产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分别为26.4%、28.7%和30.5%;通用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增加值率分别为30.9%和30.1%。
(四)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西安市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多数企业形成生产能力,但是没有形成开发能力,企业缺少持续发展的后续手段。全市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明显低于国内其它城市。2009年,西安市成本费用调查企业中装备制造业研究开发费用仅为12.5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0%,与工业化国家制造业通常的投入比例3%相比,明显偏低。七个行业研究开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高的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4.37%),占比*低的是金属制品业(0.08%)。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14.46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为21.5%,低于全国规上工业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五、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建议
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重点建设国家和省级高技术产业基地,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一线两带”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西安市区位资源、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优势,广泛吸引国际国内的先进和优势产业前来落户发展,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促进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
(一)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优势企业发展壮大
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为目的,支持优势企业重组整合、强强联手,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兼并重组。鼓励装备制造大型企业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鼓励行业内企业围绕技术互补、产品互补、市场互补、地域互补的兼并重组,增强资本实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鼓励主机制造企业兼并重组其产品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件生产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一体化经营能力。
(二)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抓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按照省上装备制造业10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狠抓落实,加快推进,真正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势头。西安市着重推进汽车、航空、输配电等重点集群发展,使其成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不断延伸产业链,把握装备制造产业链延伸新动态,着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鼓励企业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高端环节延伸。
(三)紧抓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优势行业发展
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实施的有利时机,结合《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加速推进西安市装备制造优势行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夯实产业基地发展基础,壮大产业基地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强主导园区建设。按照建设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结合西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特点,着力加快建设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输配电设备、石油钻采设备、冶金煤炭重型装备及新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关中先进装备制造业主导园区建设,强化资源配置,完备功能设施,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园区承载能力。
上一篇:
2010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要促进专业化协作
下一篇:
北大召开仪器创制与关键技术研发基金项目交流会
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应用案例
公司新闻
资料下载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3-2019
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联系人:付先生 联系电话:0592-2632385
移动电话: 18030056910 传真号码:0592-5651630-385
公司地址: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火炬北路17号宇电科技大厦
QQ:2464887956 Email:
fuxianyi123@126.com
公司网址:
http://www.yudauto.com/